发展苹果产业致富增收 富民果农古从贤用行动书写励志故事
罗免镇麻地村委会牯子山上,年过六旬的古从贤一直在用行动证明,身体残疾并不能阻挡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在富民县残联等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下,他积极发展种植产业,带动周边村民种苹果,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带动周边村民和残疾人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在富民县罗免镇麻地村委会牯子山上,年过六旬的古从贤正在果园里忙碌着。他用右手熟练地嫁接果树,虽然左手使不上力,动作比常人慢些,却格外精准。
谁能想到,这位果园主人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左手残疾,六七岁才学会走路。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在富民县残联等政府部门的持续帮扶下,他不仅创立了自己的生态果园,还带动周边村民和残疾人共同就业致富。
古从贤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天生有着中国人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养过猪、养过鸡、摆过摊、开过店,进过工厂。转折发生在2006年。一次到牯子山游玩的机会,古从贤发现这里不仅保留着富民最早种下的300多棵苹果树,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于是毅然租下了这片山地,开始了农业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从不懂苹果种植,到自主学习修剪、嫁接、除虫、培育等技术,在罗免镇及富民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古从贤一干就是19年。成立了富民牯子山种植有限公司,申报了富民县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基地。苹果树的数量从最早的300棵,扩大到了2000多棵,效益好时,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富民县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支持古从贤创业,残联会同有关部门不仅将自主创业资金申报后逐一兑现,还积极协助他申报各类项目。让古从贤从一个弱势残疾人,逐渐转变为果林种植的实干专家。县残联从2012年提供4000元的自主创业补助,到2016年、2017年每年3万元的扶贫基地补助,持续通过各种方式帮扶他的产业发展。近两年,富民县残联还在积极协助古从贤申报昆明市乡村振兴残疾人帮扶项目,希望他能获得更好发展。
2019年,为推动富民苹果产业发展,古从贤与当地的几家种植户一起,合作成立了富民沃苹种植专业合作社,古从贤的基地,是合作社的1号基地。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周边村民能够共享技术、市场和品牌资源,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收入来源。
合作社成立后,古从贤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为苹果品种的更新、老树的处理确定了“高枝嫁接”的方案。依托云南气候优势,他不断进行品种淘汰更新,种植早熟苹果,抢占市场先机。
古从贤自己身为残疾人,特别理解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困难。他积极吸纳周边残疾人入园务工,按照每人每天80元务工收入,目前有3位残疾人在果园里实现了就业。在县残联的支持下,古从贤的果园申报了富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这种“变输血为造血”的帮扶机制已经形成,带领残疾人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
2021年,结合果树根腐、干腐的问题,古从贤研究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并申报了“一种病树治理防护用药涂抹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
农业种植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今年,牯子山遭遇冰雹,苹果产量大幅减少,挂在树上的果子也大面积无法销售。整个苹果季就快结束了,古从贤的果园才卖了一万多块钱。但他没有气馁,准备把无法按照商品果销售的苹果,做成苹果酒。为此,他还到富民酿酒的企业进行了多次考察学习。在积极种植早熟苹果的同时,也尝试种植了蜂糖李、香椿、黄桃等多种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渠道。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共富才算真富。”古从贤站在果园里说道,“单我自己发展好了也不行,也得让跟着我发展苹果种植的人也赚到钱,心里才踏实。”从最早搬到山上住小瓦房,到自力更生建起一栋2层半的小洋楼,一路走来,古从贤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也在残联部门的持续支持下,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客服电话:400-12345-67890